“人面桃花相映红”一首诗词背后凄美的爱情故事
唐朝诗人崔护爱上一个姑娘,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谁知就是这首诗,把苦等崔护一年多的姑娘推上了绝路,上演了一场令人寸断肝肠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伴随崔护的诗传遍大唐,其结局又变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到底是一则什么样的经典传奇呢?
崔护出身博陵豪门崔氏,后官至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21岁那年,崔护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了。又是两年多的寒窗苦,清明将至,思绪烦乱的崔护决定独自一人去城南郊游,放松一下心情。
漫无目的的崔护地一路南行,不知不觉走出了很远,一不小心碰上了“桃花缘”。
转过一个山头,一片满天的粉红跃入眼帘,微风吹过,空气中满是淡淡的花香。崔护一路闲庭信步,抬眼看见不远处有一座茅草屋,篱笆院里一片桃红。
崔护这才留意到自己口渴难忍,于是他轻叩柴门。柴门轻启,一个嫣红衣衫,灿若桃花的姑娘出现在崔护眼前。
姑娘莞尔一笑,请崔护落座。姑娘叫绛娘,与父母居住在这山野之中,一年之中见不到几个人,像崔护这样的翩翩公子绛娘第一次见到。
那个春色宜人的下午,崔护兴致盎然,天文地理史书墨画,谈了很多很多。绛娘极少插话,她时而微笑时而点头,偶然与崔护四目相对,赶紧移开盯着自己的脚尖。
“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崔护含蓄地说。绛娘微微一笑,走到一棵桃树下,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枝桃花,放置在茶几上。崔护想说:美好总是短暂的,我们牵手吧。绛娘想说:桃花代表我的心,请你收下。可是两人都羞于表露,直到天色变暗,崔护怅然若失地离开,绛娘倚户相送。
“等我进士及第,一定高头大马娶你进门!”这是崔护心底的誓言。不久崔护离开家乡,去长安赶考。这一次他如愿以偿,高中进士榜。
京城的繁华割不断崔护的思念,很快他回到家乡,急匆匆故地重游!
崔护还是轻车熟路,再次来到了那所让他梦魂萦绕的桃花源,然而,眼前的情景让崔护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院子里落英缤纷,柴门紧锁,屋上的茅草在风中飘零,没有一丝生气。
崔护四处寻觅,不见任何人的踪影,他急得放声呼喊绛娘的名字,呼应他的是呜咽的风声。他等了一天,始终没有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看起来绛娘一家早就搬走了!
崔护饱含热泪,提笔在门框上写下那首千古名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数日后,崔护不死心,他再次来寻觅绛娘。人还没走近,他就远远地听到一个老人的悲啼声:难道是绛娘回来了?崔护一路小跑来到绛娘家。
果然,院门大开,绛娘的老父亲悲痛不止,见到崔护,老人给他讲述了一段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
原来,自从崔护走后,绛娘为情所困,陷入相思难以自拔,一下子病倒了。在家人的劝慰下,绛娘虽然身体有所好转,可落下了一个毛病,整日呆坐于门前向远处张望,空空的眼中写满了失望。
为了安慰女儿,父母经常带着她出门走亲戚,换个环境绛娘的心情会好很多。就这样,他们熬过了一年多。某一天,他们从亲戚家回来,一眼看见门框上的新诗,绛娘愣住了。
很显然,她错过了与情郎相遇的机会。诗中写的是“笑”,可满满都是崔护的绝望,那份痛楚传给了绛娘,她以为,绝望的情郎认定两人的“桃花缘”已尽,不会再来了。
这个打击对相思了一年多的绛娘而言,无疑被抽掉了生的希望。于是她不再进食,无论父母如何相劝,就在崔护来前不久,绛娘的香魂飞走了!
崔护含泪跪于桃花前,喃喃诉说自己的相思:从初见那日便倾心于你,你有多思念我,我便有多思念你。清风袭来,一朵桃花落在他的肩上,淡淡的残香萦绕在心头。
崔护凭这首诗名垂千古,可他心中的悔恨又有几人知晓?都说“人面桃花,物是人非”,人的命运由不得自己,桃花的命运何尝不凄苦?
“记一生人面桃花红,留一生客行在梦中,画一生隔花初相见,这一世繁华,何人能与他共享?花期将至,桃花何苦笑春风?一生飘落任东风,年年守,此门中。”
读到此,我仿佛看见“国风女神”徐若央,含泪书写《枕上诗书》的场景,那一刻我看不清她是谁,绛娘欤?崔护欤?我又是谁呢?
后来,无数的“我”痛心于这段凄美的爱情,于是这个故事的结尾变了:崔护的眼泪滴在绛娘的脸上,姑娘奇迹般地复苏了……
当然,我们都很清楚,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安抚读者心痛的镇痛剂而已。徐若央说:“有些故事,悲伤的结局远远胜过大团圆,留着遗憾,才会让人懂得珍惜……错过就可能是永诀,所以,若有爱不妨说出来,也许会受伤,却不会留下遗憾。”
“下个花期,如果遇见,定不要错过。”
如此优美的笔调,如此通透的人生感悟,如此动情的叙事,恐怕也只有徐若央这样的才女能写出来吧。所以有读者说,《枕上诗书》一诗一个故事,每一句都是情怀,字字都动情,句句是人生,初读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这就是《枕上诗书》受到读者热捧的原因,它适合每一位富有情怀、热爱生活的中国人。读《枕上诗书》吧,和国风女神一起徜徉先人的精神世界。
《人面桃花相映红》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进士,曾任岭南节度使。
他年轻时,到长安应进士试没有考中,就在当地找个旅舍刻苦读书,准备下一次再考。清明节这天,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崔护也趁此休息一下,独自一人信步踱到长安南郊,观赏春天景色。这样东逛西游,时间久了,崔护感到口渴难受。正好前面有个村子,一家小小的庄院就在不远处。他走近看时,院内花木茂盛,静悄悄的不见人影。崔护上前敲了好一会门,方才有个姑娘从屋里出来,在院门缝隙里偷偷看着他,细声细气地问:“谁呀?”崔护忙说:“我叫崔护,是到长安来应试的士人,今天独个儿出来踏青寻春,路走得多了,非常口渴,求姑娘给一杯水喝。”那姑娘也不答话,回身从屋里拿一杯水出来放在石桌上,开了院门让崔护进内,又从屋里搬出一把椅子,请崔护坐着喝水。
然后,这姑娘退到一棵盛开的桃树旁,把身子微微斜靠着,脸上现上腼腆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魁梧英俊的崔护。崔护看到姑娘秀丽的容貌,在红彤彤的桃花映衬下,显得格外美艳,不觉产生了爱慕之情,便跟她攀谈起来。可她却一句话也不答,只是含着微笑,注意地看了他好久。
崔护见天色将晚,就向姑娘道谢,告辞要回去。姑娘把崔护送到门口,脉脉含情几次想要开口,终于没有说,突然转身急匆匆进屋去了。崔护也频频回头张望,不胜依恋地离开了。以后,崔护心中老是忘不了这位姑娘,但为了下一次能榜上有名,只好专心攻读,一次也没有再上她家小院去。
日月如梭,第二年清明节又到了。崔护蓦然想起了姑娘。这是,长期潜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难以抑制了,崔护立刻到南郊去找她。寻到那里,只见小院门墙依旧,门上却扣着一把铜锁。崔护非常失望,就在姑娘家的院门上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他写完了,后面又具上姓名,这才怅怅而归。几天后,崔护又去看望姑娘。他来到门前,听得屋里传出哭声,连忙敲门。有个老人出来,问道:“你就是题诗的崔护吗?你可把我女儿害死了!”
原来,姑娘在崔护走后,非常思念他,前几天与父亲走亲戚回家,看到门上的诗写得情真意切,心里更是难受,不禁生了病,突然昏死过去。
崔护听了,赶紧进屋扶起姑娘的头喊道:“崔护在这里!崔护在这里!”昏过去的姑娘终于苏醒了,崔护悲喜交集。老人见女儿和崔护这样相爱,便让他们结成了夫妻。
唐代诗人崔护的爱情故事
导语:崔护(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下面是关于他的爱情故事,欢迎阅读: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今河北博野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即使偶尔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萧索与无奈的心境。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此?又是怎样的心情与遭际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持。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上一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岁的那幕再次上演。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前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试,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哪首诗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笑春风这句诗实际上是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全诗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其实写的内容非常的简单,表达的意思也比较浅显,通俗易懂,平白如画,但他的出名却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不仅是因为它所饱含的深情,作者用极细的笔画描绘出一幅睹物思人的场景和对过去场面的留恋,不舍遗憾之情,更在于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久久传唱。
相关介绍
相传,有一天崔护出城郊游,在外出游玩的途中,非常的口渴,但苦于没有茶馆歇脚,但是在这时他看到了城南有一处别院,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桃花掩映下,一座小房子隐隐约约的出现。于是作者便来到这户人里借水,在他敲开门以后,发现这户人家的一位妙龄少女,便对这位少女一见倾心,一见钟情。
苦于只有一面之缘,后来崔护回京以后变日日夜夜思念这个女生,后来崔护再次出去郊游的时候,又路过了这户人家,他想进去看那个女孩,于是便敲门,但是敲了很久,家中也没有人应答,于是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遗憾之情和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更为神奇的是,机缘巧合之下,崔护再次来到了这户人家,听到家中老伯在哭泣,便急忙询问是怎么回事。老伯说是因为自己的女儿看到门上的诗以后内心悲痛,对这次错过十分难过得了相思病,身体每况愈下。崔护急忙到房中,看这位姑娘,姑娘仿佛知道崔护的到来,便苏醒了过来,两人历经周折和磨难,再次相见,情根深种,于是便发展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人面桃花”的故事是什么?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古代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系列之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长安、郊外,草长莺飞,春山如笑。
话说唐代书生崔护(上一篇男一号崔郊,听起来两个人好像双胞胎,都挺有艳福的.想走桃花运的各位看官,是不是考虑该改姓?呵呵)独自一人出城踏青(单身狗千万别做死宅的单身狗,没事就要多溜达)。随意漫步中,恰好行至一户农家门外,忽觉口渴,便轻叩柴扉,讨一杯水喝。屋里传来姑娘轻柔地声音,“谁啊”崔护说“我是崔护,路过此处,想讨杯水喝。”
农庄的大门吱呀打开,两人第一次见面便便像那两朵桃花花在明媚的春光中浪漫地邂逅。
小姑娘轻轻地拿了一碗水送给崔护,便悄然地倚在了桃花树边。桃花娇艳,姑娘俏丽.从此,这一,幕情景便成为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烙印,并为此魂绕梦牵.
越明年清明时分,当崔护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暗恋之情,鼓足勇气想去再探芳踪,于是兴冲冲的来到故地.可惜桃花依旧,美人却已经不在. 崔护徘徊良久,不见有人回来,于是拿出随身佩剑,在木门上刻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里不得不给盛世大唐点一个赞,盛唐以李渊李世民武力开国,崇尚武力,自然就有了很多佩刀挎剑志在报效国家的游侠儿.宝剑在手,天下我有.除了防身之外,还能给心爱的姑娘留个情诗.真是居家必备的宝贝.话题扯远了哈.
话说崔护题完诗后,依然有许多放不下,心里念叨着桃花姑娘,几天后又返回那里。结果在门口碰到一白发老者,老人一听崔护自报家门,便气急败坏地让崔护抵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去年崔护走后,桃花姑娘便开始郁郁不乐。前几天,刚好和父亲出门在外,结果回来看到这首写在墙上的诗,便病了。不吃饭不睡觉,相思难忘,没几天就把自己给折腾死了。
崔护听后,深深地感动,他跑进屋内,扑到姑娘的床前,不断地呼唤姑娘,“崔护来了”。这哭声感天动地,竟真的令姑娘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最后在一起了。
此事就是一个鬼故事,呵呵,最终也是一个欢乐的故事.琼瑶奶奶写过梅花三弄,里面有部梅花烙,虽然没有拜读但无端猜想她肯定也听过这一段桃花传奇.
情能感天动地,让心爱的人死而复生,即使是一段童话故事,也足以让人想拍手击节,痛饮三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