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地和熟地的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生地和熟地的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生地熟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是什么?
生地熟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是什么
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脾胃气虚或脾阳不足,或脾胃有痰湿者要慎用。熟地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作用。实热证者,及气滞痰多,脾虚腹胀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熟地黄。
1.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用清热的方式来缓解血热),养阴生津的作用。
用于治疗热入营血(热邪侵入人体的程度深,症状较重)引起的身热夜甚,斑疹,吐血,烦躁,口渴,便秘等;或阴虚内热引起的潮热(一阵一阵地发热)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手足发热,口燥咽干等。
脾胃气虚或脾阳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满便溏(粪便稀不成形)等,或脾胃有痰湿者禁用生地黄。
2.熟地黄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补充精气精液,促进骨髓发育)的作用。
用于治疗精血两亏引起的面色萎黄(面色黄而无光泽),头晕目眩,女子月经不调、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等;或肾阴不足引起的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男子遗精等。
熟地黄性温,故外感温热、火热内炽等实热证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熟地黄腻滞碍胃,故气机郁滞痰多,脾虚腹胀,食少便溏(粪便稀不成形)者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
生地熟地均需中医医师配伍应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服药,以免耽误病情。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地黄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功效呢?
(亲请点击右上方关注我谢谢!)
一、地黄
1.多年生草本,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2.花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3.叶
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4.块茎
一说六味地黄丸,几乎无人不知,是由六味中药组成的滋补良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地黄。
地黄分为生、熟两兄弟。熟地黄就是六味地黄丸中所用的,是滋补肝肾的良药,而生地黄,另有一番妙用。
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
中药地黄,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部,以河南焦作的为佳,称“怀地黄”。与同是产自河南焦作的菊花、山药、牛膝齐名,是大名鼎鼎的“四大怀药”之一。
地黄入药,可以用鲜品、干品,也可加工成熟地,于是便有了鲜地黄、生地黄以及熟地黄之分。
鲜地黄,清热凉血有奇效
鲜地黄,就是新鲜采收的地黄,洗净除杂后,切厚片或绞汁使用。
地黄的采收时间很有讲究,李时珍曰“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如今,人们仍然遵循这一规律,于秋冬时节采收地黄。
鲜地黄性寒,清热凉血的功效尤为显著。它的功效与生地黄很相似,常常“不分彼此”,医生开的药方上若写着“地黄”,用药时选鲜地黄、生地黄都可以。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生地和熟地的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地和熟地的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