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丨邓小岚马兰花开
2022年2月12日,阜平县城南庄镇八一学校,邓小岚和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准备出发前往北京,参加冬奥会闭幕式表演。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2022年2月4日晚,鸟巢,冬奥会开幕式上,44位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山里娃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他们来自马兰花儿童合唱团,合唱团的前身是马兰小乐队,而邓小岚就是马兰小乐队的创建者。
然而,就在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登上冬奥舞台一个多月后,2022年3月21日,邓小岚因脑梗病逝,享年79岁。经家人同意,邓小岚的一半骨灰葬在了马兰村。
邓小岚的墓碑上镌刻着一把小提琴,这是她最爱的乐器,墓旁边种了两棵银杏树。墓前,常年有村民们采来的鲜花。
2022年2月11日,邓小岚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这是“邓拓的女儿”,想在这里教音乐
邓小岚在马兰村的墓就在“晋察冀日报革命烈士墓”旁,这也是邓小岚和马兰村孩子们结缘的地方。马兰村曾是《晋察冀日报》机关驻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在1943年秋季大“扫荡”中,七位报社工作人员被日军杀害。
邓小岚从小喜欢音乐,高中时,在学校学了小提琴。大学,进了清华乐队,做小提琴手。2004年,邓小岚决定来马兰村教孩子们音乐。
村民孙建芝记得,一位短发、戴着眼镜、说普通话,“很精神”的女士来到了马兰小学。介绍人称她是“邓拓的女儿”,想在这里教音乐。“很和蔼可亲,第一次见面就跟熟人一样”。
学校有四间房子,歪歪斜斜,因总漏雨,墙角被淋得乌黑。办公室用一个大树干顶着。“这太危险了”,邓小岚回到北京后,她找兄弟姐妹商量,凑了四万块钱,给学校盖了四间新房子,还在教师休息室修了村里第一个冲水式的厕所。
在孙建芝的记忆里,邓小岚总在啃玉米面馒头。白面馍贵,邓小岚知道老乡家都不富裕,别人给她送馒头,她只要玉米面的。
2022年2月11日,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音乐城堡”里摆放着马兰村小乐队的旧照片。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力
邓小岚发现山里的孩子虽然音准差点,但声音很干净、透明,“像从树林里穿过来,从溪水里流过来的声音”。不久,她又萌生了教孩子乐器的想法。她从北京的亲戚家、朋友那里搜集了许多二手乐器,运到马兰来。
邓小岚从十几个孩子里挑出了6个唱歌还不错的,给他们分配乐器。2006年,山里的马兰小乐队就正式成立了。
白紫薇今年21岁,正读大学,她曾是马兰小乐队的成员,白紫薇记得她会弹的第一首曲子是《欢乐颂》。
只要愿意学的孩子,邓小岚都教。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力。
磕磕绊绊中,邓小岚带着小乐队走过了16年。2012年,马兰小乐队登上了北京卫视的春晚。
2022年2月11日,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邓小岚促成的“月亮舞台”在胭脂河畔建成。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改变了一个村庄
现在到马兰村,能看见一个红色的大牌子,上面写着“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这是邓小岚给马兰村提出的三张名片。
“她-生前-没给人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就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做事,去改变这个村庄”。村民们说。
2022年,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登上冬奥会后,马兰村收获了许多关注,筹建马兰儿童音乐节和发展旅游都成为了当地的重点工作。在邓小岚的推动下,现在,阜平县的每一所小学都配备了音乐老师。
“要不是有邓老师十几年的付出,也没有马兰的今天”。村支书孙志胜说。
邓小岚去世时,当地政府在她修建的马兰小学教室旁放了一张她的遗像,在她的墓碑上还刻了她说过的一段话:“音乐就像朋友,无论快乐与忧伤,只要你不放弃她,她永远都不会离开你……教孩子们音乐使我收获了极大的快乐。”
新京报记者王霜霜
编辑胡杰校对杨许丽
马兰花开遍太行山什么意思
“马兰花开遍太行山”是通过描述马兰花开遍太行山的景色来缅怀马兰村的烈士。
马兰花是太行山地区的野生植物之一,它有较长的花期,花色也有白、紫、粉等多种选择。在当地人民的饮食文化和药材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马兰花开遍太行山”是出自李丽的诗作《马兰花开》中的一句诗句。该诗是为了纪念马兰村的烈士和《晋察冀日报》社的革命先烈而创作的,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缅怀,并祝愿着马兰村能够继续发展壮大。
马兰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旧时为《晋察冀日报》社的所在地,也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抗日战争期间,邓拓和报社同事在这里进行游击并刊发反抗日寇的文章。1943年底,当日军袭击马兰村时,19名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牺牲。
邓拓的妻子丁一岚在突围中生下了邓小岚,并在当地居民帮助下将其照顾成人。这段历史发生在马兰村,成为了马兰村的重要文化遗产。
“马兰花开遍太行山”这句诗句绝妙地描绘了太行山区春天美丽的景象,也寓意着马兰村历经困难却未曾放弃斗争、成功发展壮大的英雄气概,并对其未来的繁荣和文化传承表示美好的祝愿。
太行山区:
太行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其跨越东北—西南方向,全长超过400公里,宽度达100余公里,山高崖险,峭壁如林,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便得到“天下之脊”、“东西巨防”的美誉。
太行山由北太行、西太行、南太行三部分构成,北太行分布于河北境内,西太行位居山西,南太行则位于河南省,可谓区域性现象颇为显著。太行山还是生态宝库之一,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森林公园的所在地。这里的景致万千,风光秀丽多姿,景观壮观。
总之,太行山是中国自然和人文的瑰宝,在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后依然风采不减,同时也提供给我们很多探索和发展的可能性。
邓小岚:把爱留给马兰村-
原标题:18载筑梦马兰,140秒花开冬奥。把山区孩子送上冬奥舞台的她,走了——(引题)
邓小岚:把爱留给马兰村(主题)
阅读提示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惊艳世界。3月21日,生前最后18年全心投入阜平县马兰村音乐教育,带领大山里孩子登上冬奥会舞台的邓小岚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溘然辞世,享年79岁。
电话中,席庆茹泣不成声:“邓老师教我们唱歌的日子,我们很高兴。我们不相信邓老师已经走了……”
席庆茹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队员。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这支来自河北保定市阜平县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唱响一曲《奥林匹克颂》。140秒的天籁声中,奥林匹克会旗缓缓升起。
“总感觉到这个事儿不是真的。”与席庆茹一样,得知邓小岚老师离世的消息,阜平县城夏学区中心校校长、奥运合唱团带队刘凯“感觉像做梦一样”。孩子们听说后,都在哭。
马兰村情缘
马兰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是邓小岚父亲——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1939年3月至1948年,《晋察冀日报》在此办报达十年之久;1944年,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在马兰村出版。
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无一人泄密。一次突围后,邓拓爱人丁一岚在山洞中生下邓小岚。邓小岚被寄养在当地一村民家中。邓拓在写《燕山夜话》时,署名“马南邨”,便是马兰村的谐音,以志不忘那段岁月。
缘于个人身世和父辈的情结,邓小岚对马兰眷恋不已。2003年清明节,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后的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纪念仪式。
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当时只有一两个会哼国歌,却都跑调,这深深刺痛了邓小岚的心。“没有歌声的童年是苍白的”,邓小岚决定通过音乐帮马兰的孩子种下梦想的种子。
转过年头,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也是在这一年,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从此,马兰村胭脂河边,不仅有嬉闹,更有了琴声和歌声;从此,指甲缝带泥的小黑手弹奏着西洋乐器,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
从北京到马兰,邓小岚早上8时出发,晚上8时许才到。“学乐器需要反复练习,不然下次全忘了。”为此,18年来,她每年往返于北京与马兰20多趟,一趟约600公里。
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这便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前身。
2013年8月,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彼时全国罕见的儿童音乐节。在阜平县委、县政府帮助下,舞台,就搭在马兰幽静的山谷中。
音乐节当天,马兰小乐队同将军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演出团体同台演出。孩子们空灵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3000多名观众掌声如潮。
2015年,在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浪漫的三层“音乐城堡”。邓小岚对孩子们说: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
在闭塞的小山村,“邓老师像一束光,启发和鼓励我们,走出一条更精彩的人生路”。孩子们说。
席庆茹的人生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当一个像邓老师一样的老师。我也想长大了之后,教山里面的孩子唱歌。”
唱响冬奥
马兰儿童音乐节已举办四届,吸引了越来越多乐队加入,还拓展了摄影、非遗、天文等元素。邓小岚全力打造的音乐马兰,成为河北保定的一张新名片。正是这张名片,吸引了北京冬奥组委的目光。
大山里的童声要飞向世界。
2021年9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到阜平县考察选拔一支少年合唱团参加开幕式环节表演。邓小岚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让大山里的娃娃登上更大的舞台、见到更大的世界,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年龄最大的11周岁,最小的5周岁。他们全部来自阜平县城南庄镇普通农村家庭,分别就读于该镇5所小学。
《奥林匹克颂》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无伴奏童声合唱,变化音比较多,用希腊语演唱,同时需要孩子们良好的面部表情。
孩子们此前没接触过希腊语,再加上唱歌的音调,两者结合起来挑战很大,这让希腊语指导老师有点着急。
得知此事后,作为顾问的邓小岚反复琢磨 “妙招”。她建议将希腊语歌词按照国际音标的发音进行标注,尽量把它拼音化、拼读化。果然,效果显著。
2021年12月30日下午,最新的表演录像发送给了冬奥组委,得到一致表扬——合唱团达到了音准准确、节奏统一、音色动人的演唱效果。
1月3日,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结束在阜平八一学校近3个月的集中训练,赴京开展封闭训练。此时,距北京冬奥会开幕不到一个月。
这一天,邓小岚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我们山里的孩子目光清纯,像天上闪闪的星星那样。你们的声音像天籁之声,像山泉水那么好听,你们最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真诚和友爱!”
18载筑梦马兰
2月4日晚10时许,在冬奥会开幕式的盛大舞台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身着虎头图案服饰、脚穿虎头鞋,用天籁般的童声震惊了全世界。
18载筑梦马兰,140秒花开冬奥。那一刻,观众观众席上,激动和幸福的泪水瞬间滑过邓小岚的脸庞。
18年来,邓小岚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很多上了高中、读了大学,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不幸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3月16日,为了查看马兰月亮舞台周边配套设施建设进度,邓小岚回到马兰村。3月19日下午5时许,邓小岚突发脑梗,送往北京救治,后医治无效病逝。
“太突然了,不敢相信这个消息。”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几度哽咽。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后,邓小岚老师在马兰村,一直为月亮舞台和音乐节筹划。“邓老师把所有的牵挂和关爱都留给了马兰,是我们永远的亲人!”孙志胜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